解深密经原文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是我闻。临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尊严。缩小黑暗。普照统统无边天下。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边。其量难测。超越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人间善根所起。最极自由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阔囧珐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统统义利。[益*蜀]除统统懊恼缠垢。阔别众魔。过诸尊严。如来尊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摆脱为所入门。无量好事众所尊严。大宝华王众所树立大宫殿中。是薄伽梵最淸净觉。不贰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统统佛对等性。到无障处不行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建立。难以想象。游于三世对等法性。其身流布统统天下。于统统法。智无疑滞。于统统行。成绩大觉。于诸法智。无有迷惑。凡所现身。不行辨别。统统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此岸。不相间杂。如来摆脱妙智终究。证无中边。佛地对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将来际。与无量高声闻众俱。统统调顺。皆是佛子。心善摆脱。慧善摆脱。戒善淸净。趣求法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决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绩。具足三明。逮得统统现法。乐住大净福田。威仪沉寂。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绩无减。己善推行。如来圣敎。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而来聚会会议。皆住大乘。游大乘法。于诸众生。其心对等。离诸辨别及不辨别。种种辨别。摧伏统统众魔怨敌。阔别统统声闻独觉。一切作意。广阔囧珐味喜乐所持。超五怖畏。一直趣入不退转地。息统统众生统统灾横地。而如今前。其名曰。解甚深义深情菩萨摩诃萨。如理叨教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诃萨。善淸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由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尔时如理叨教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深情菩萨言。最胜子。言统统法无二。统统法无二者。多么统统法。云作甚无二。解甚深义深情菩萨。谓如理叨教菩萨曰。善女子。统统法者。略有二种。所谓无为。有为。是中无为。非无为非有为。有为。亦非有为非无为。如理叨教菩萨。复问解甚深义深情菩萨言。最胜子。怎样无为。非无为非有为。有为。亦非有为非无为。解甚深义深情菩萨。谓如理叨教菩萨曰。善女子。言无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如果本师假施设句。便是徧计所集。言辞所说。如果徧计所集言辞所说。便是终究种种徧计言辞所说。不可实故。非是无为。善女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多么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扬名相。谓之无为。善女子。言有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如果本师假施设句。便是徧计所集。言辞所说。如果徧计所集言辞所说。便是终究种种徧计言辞所说。不可实故。非是有为。善女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多么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扬名想。谓之有为。尔时如理叨教菩萨摩诃萨。复问解甚深义深情菩萨摩诃萨言。最胜子。怎样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扬名相。或谓无为。或谓有为。解甚深义深情菩萨。谓如理叨教菩萨曰。善女子。如善幻师。或彼门生。住四衢道。积集草叶木瓦砾等。现作种种变幻奇迹。所谓象身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眞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若诸众生。愚愚钝钝。恶慧品种。无所晓知。于草叶木瓦砾等上。诸变幻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实有象身。实有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眞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巩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于后时。应更察看。如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品种。有所晓知。于草叶木瓦砾等上。诸变幻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无实象身。无实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眞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然有幻状疑惑眼事。于中提倡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异之想。以致提倡种种财谷库藏等想。或彼品种差异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巩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其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察看。如是如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生间慧。于统统法离言法性。不克不及了知。彼于统统无为有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议实有无为有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巩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彼于后时。应更察看。如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生间慧。于统统法离言法性。照实了知。彼于统统无为有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议无实无为有为。然有辨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疑惑觉慧。于中提倡为有为想。或为有为差异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巩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其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察看。如是善女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扬名想。谓之无为。谓之有为。尔时解甚深义深情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佛说离言无二义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痴所惑 乐着二依言戏论
复违如是正智论 当生牛羊等类中
尔时法涌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今后西方过七十二殑伽河沙等天下。有天下。名具台甫称。是中如来。号广阔称号。我于先日。从彼佛土发来至此。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统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察看。徧推求时。于统统法胜义谛相。竟不克不及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相互违犯。共兴诤论。口出矛[矛*赞]。更相[矛*赞]刺。末路坏既已。各各团圆。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生。甚奇希有。由出生故。乃于如是超越统统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法涌菩萨摩诃萨曰。善女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于超越统统寻思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展现开解。施设照了。何故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原理。当知胜义超越统统寻思境相。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地步。是故法涌。由此原理。当知胜义超越统统寻思境相。法涌。我说胜义。不行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地步。是故法涌。由此原理。当知胜义超越统统寻思境相。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现。寻思。但行表现地步。是故法涌。由此原理。当知胜义超越统统寻思境相。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地步。是故法涌。由此原理。当知胜义超越统统寻思境相。法涌当知。譬若有人。尽其寿量习辛劳味。于蜜石蜜上妙鲜味不克不及寻思。不克不及比度。不克不及信解。或于永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统统色声香味触相。妙阔别乐。不克不及寻思。不克不及比度。不克不及信解。或于永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人间绮言说故。于内沉寂。圣缄默乐。不克不及寻思。不克不及比度。不克不及信解。或于永夜。由见闻觉知表现胜解。乐着人间诸表现故。于永除断统统表现萨迦耶灭。终究涅盘。不克不及寻思。不克不及比度。不克不及信解。法涌当知。譬若有人。于其永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着人间诸诤论故。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克不及寻思。不克不及比度。不克不及信解。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统统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克不及寻思。不克不及比度。不克不及信解。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内证无相之所行 不行言说绝表现
息诸诤论胜义谛 超越统统寻思相
尔时善淸净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以致世尊善说。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越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统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不足菩萨迷惑犹疑。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善女子。愚愚钝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越诸行一异性相。不克不及解了。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善淸净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女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此诸善女子。愚愚钝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越诸行一异性相。不克不及解了。何故故。善淸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何故故。善淸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统统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直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摆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摆脱故。于麤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摆脱故。已见谛者。应不克不及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或不该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淸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取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亦非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该原理。若于其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由此原理。当知统统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淸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克不及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克不及摆脱。然能摆脱。非见谛者。于麤重缚不克不及摆脱。然能摆脱。以于二障能摆脱故。亦能取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或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直异相。不该原理。若于其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直异者。由此原理。当知统统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淸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善淸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直异者。应非统统行相共相。胜景义谛相。善淸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胜景义谛相。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该原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直异相。不该原理。若于其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直异者。由此原理。当知统统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淸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异。统统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异。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该后时。更求胜义。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直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展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建立。谓杂染相。及淸净相。善淸净慧。由于今时统统行相。皆有差异。非无差异。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展现。胜景义相。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建立。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直异。不该原理。若于其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直异者。由此原理。当知统统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淸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箜篌声上美好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如黑沉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沉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棃涩性。亦复如是。如蠹罗[(白/巾)*系]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蠹罗[(白/巾)*系]一相异相。如熟酥上一切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又如统统行上无常性。统统有漏法上苦性。统统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又如贪上不沉寂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瞋痴上。当知亦尔。如是善淸净慧。胜义谛相。不行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善淸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越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表现开解。施设照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行界胜义相 离一异性相
若辨别一异 彼非如理行
众生为相缚 及为麤重缚
要勤修止观 尔乃得摆脱
尔时世尊告尊者善现曰。善现。汝于无情界中。知几无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汝于无情界中。知几无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尔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无情界中。少分无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世尊。我知无情界中。有无量有数不行说无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世尊。我于临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时有浩繁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云云一类。由得蕴故。复有一类。由得处故。复有一类。得缘起故。当知亦尔。复有一类。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尽故。得食灭故。得食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谛故。得谛相故。得谛徧知故。得谛永断故。得谛作证故。得谛修习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种种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灭故。得界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若有一类。得念住故。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当知亦尔。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得八支圣道相故。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圣道修故。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世尊。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当知彼诸长老。统统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于胜义谛徧统统一味相。不克不及解了。是故世尊甚奇。以致世尊善说。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徧统统一味相。世尊。此圣敎中修行苾刍。于胜义谛徧统统一味相。尚难通达。况诸外道。尔时世尊告尊者善现曰。如是如是。善现。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徧统统一味相胜义谛。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表现开解。施设照了。何故故。善现。我已表现于统统蕴中淸净所缘。是胜义谛。我已表现于统统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淸净所缘。是胜义谛。此淸净所缘。于统统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如于蕴中。如是于统统处中。以致统统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是故善现。由此原理。当知胜义谛。是徧统统一味相。善现。修观行苾刍。通达一蕴眞如胜义法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各异余蕴。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眞如胜义法无我性。唯即随此眞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故于徧统统一味相胜义谛。打量趣证。是故善现。由此原理。当知胜义谛。是徧统统一味相。善现。如彼诸蕴展转异相。如彼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展转异相。若统统法。眞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异相者。是则眞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从因所生。若从因生。应是无为。如果无为。应非胜义。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善现。由此眞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无为。是胜义谛。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经常时。恒恒时。如来出生。若不出生。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现。由此原理。当知胜义谛。是徧统统一味相。善现。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虚空。无相。无辨别。无变异。徧统统一味相。如是异性异相统统法中胜义谛。徧统统一味相。当知亦然。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此徧统统一味相 胜义诸佛说无异
如有于中异辨别 彼定愚痴依上慢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认识机密善巧菩萨。于心认识机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认识机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认识机密善巧菩萨。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广慧。汝今乃能叨教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长处愉逸无量众生。哀愍人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取得义利愉逸。故发斯问。汝应细听。吾当为汝说心认识机密之义。广慧当知。于六趣存亡。彼彼无情。堕彼彼无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因素生起。于中最后统统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阔。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辨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故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故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故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生故。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树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认识。其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辨别认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辨别认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辨别认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辨别认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广慧。譬如大暴水流。如有一浪生缘现前。独一流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暴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如有一影生缘现前。独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变化为影。亦无受用灭绝可得。如是广慧。由似暴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树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以致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树立故。于心认识机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认识统统机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异。照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认识。是胜景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认识统统机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认识统统机密善巧菩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 统统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辨别执为我
《金刚经》是释教紧张经典。依据差别译本,全名略有差别,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盛行..
《华严经》,具名《小气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现在学术界普通以为,《华严经》的编集,阅历了很长的工夫,约莫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传播于南印度,后传达到东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表现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尊严,广阔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解深密经解说
暂无简介
《解深密经》课本 《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三时所说的教法,从《解深密经》上释迦牟尼佛本人鉴别教来看,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便是声闻藏法,属于阿含教,这是第一阶段称为初时说教;第二
《解深密经》,略称《深密经》。五卷。唐代玄奘巨匠译。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通晓经、律、论三藏,世称唐三藏。是我国出色的译经家,法相宗的开创人。贞观三年(629,一作贞观元年),孤身涉险,历尽困难,到印度求法,游学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贞观十九年还抵长安
经名:解深密经 著译者: 材料来由: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解深密经》略称為《深密经》,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Sandhinirmocana,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声含於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东方土俗呼三种并名珊地。為最早倡导「唯识」、「阿赖耶识」
《解深密经》要义说 济群 庚午(1990年)春以来,笔者担当《解深密经》的教学。在讲课进程中,仔细研读了圆测的《解深密经疏》与其他瑜伽论典,对该经紧张头脑逐个作了讨论,写下一些心得条记。现将之
《解深密经》课本科判 作者:释智德 ●智德依据济群老法师所讲而整理。 壹、序品第一:序品五事 一、总显己闻 二、说经时 三、说经主 四、说经处 (一)、佛土尊严十八圆满 (二)、佛身尊严二十二德 五、听众分二 ()、声闻众俱十三好事 (二)、菩萨众俱十大好事
讲解 《解深密经》的中央头脑是揭明佛陀一代时教的隐深情蕴,在讨论佛说之隐深情蕴时,《深密》把龙8官网思想引向对存在题目的存眷和注重。全经共分八品,注释局部为二——八品,这七品的次要内容是: 一
解深密经入门
《解深密经》的阿赖耶识 性空 闽南龙8官网 一、弁言 阿赖耶识是大乘唯识宗树立的根底,也是区别巨细乘唯心头脑的基本论点。在唯识宗的开展史上,种种唯识论典从差别的角度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皆渊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敬重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坚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为佛门生,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醒悟:人间无常,疆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假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察看,渐离存亡。
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存亡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行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时偷,必落正道,下品精灵,中品妖魅,上品邪人。
时有一天,颜容殊妙,过于夜分,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壁。天复请曰:谁为最愉逸?谁为豪富贵?谁为恒端严?谁为常漂亮?世尊告曰:少欲最愉逸,满足豪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漂亮。
观自由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统统苦厄。舍利子,色相同空,空相同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道的肉体当中有一点在地藏王菩萨身上表现出来,说天堂当中,假如另有一个众生在受苦,那他就不可佛,他就去协助他们,他就没有吃苦的来由,他就没有坐上去闲暇的来由。这恰好道出了菩萨道当中每个修行菩萨道的人我们心中要提倡心中最深层的谁人怜惜,谁人慈善之心,救众生于水火。
回向的最根本的原理便是,无论我们能做几多有好事的事变,无论我们能做几多长处众生的事变,我们的心田时常要明白归零心态,便是不论你白昼走多远,早晨你都回到你的床上,第二天晚上起床,统统从零开端。实践上我们许多人在修行的进程当中是叠加式的提高,在提高的进程当中……
回向则是我们把本人心中的欢欣与他人分享,把本人的好事与他人分享,不是你在家里念经——哎呀我十分困难攒了点钱,为啥要分给另外人?不是这个看法,而是欢欣的分享准绳。肉体天下的根本分享准绳是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以是,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当前回向是不是要尽虚空、遍法界,统统众生同归佛道。应该有更大一点的心量啊。
普皆回向与后面的九大愿,有一个了解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通则,这个通则便是在经典当中佛陀说法的一个最根本准绳,便是十大愿王当中这一切的办法都是我们每团体在修行的进程当中都要遇到的,它与净土秘诀当中的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不太一样。
资助、流畅、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统统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好事力,普愿消弭统统罪障,福慧具足,常得愉逸,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可。所修善业,皆速成绩。封闭统统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邪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打仗永息,谦逊兴行,人民愉逸,天下升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此生来世离开统统外道天魔之缠缚,世世代代永离恶道,离统统苦得终究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统统妨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终究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一切,若进犯你的权柄,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实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存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