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如是我闻。临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单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讨饭。于其城中,序次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群众中即从座起,左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敬重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女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细听!当为汝说:善女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一切统统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如有色、若无色;如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有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有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故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救济,所谓不住色救济,不住声香味触法救济。须菩提!菩萨应如是救济,不住于相。何故故?若菩萨不住相救济,其福德不行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西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东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救济,福德亦复如是不行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行以身相得见如来。何故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决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万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以致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故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合法相。何故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故故?若取合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该取法,不该取合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况且合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故故?如来所说法,皆不行取、不行说、合法、非合法。以是者何?统统贤圣,皆以有为法而有差异。」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天下七宝以用救济,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故故?是福德即非福德行,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以致四句偈等,为别人说,其福胜彼。何故故?须菩提!统统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今后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尊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故故?尊严佛土者,则非尊严,是名尊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若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故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一切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有数,况且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如有善女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满坑满谷三千大千天下,以用救济,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女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以致受持四句偈等,为别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以致四句偈等,当知此处,统统人间、天、人、阿修罗,皆应扶养,如佛塔庙,况且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绩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经典地点之处,则为有佛,若恭敬门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以是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天下一切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天下,非天下,是名天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行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故故?如来说:三十二相,便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如有善女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救济;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以致受持四句偈等,为别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啼,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不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决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绩第一希有好事。世尊!是实相者,则黑白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缺乏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故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是者何?我相便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是非相。何故故?离统统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故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故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材,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故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来于五百世作忍辱神仙,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统统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该住色救济。须菩提!菩萨为长处统统众生,应如是救济。如来说:统统诸相,便是非相。又说:统统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相同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救济,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救济,如人有目,日黑暗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如有善女子、善女人,能于此禁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伶俐,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绩无量无边好事。
「须菩提!如有善女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救济,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救济,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救济,如是无量百万万亿劫以身救济;若复有人,闻此经典,决心不逆,其福胜彼,况且誊写、受持、读诵、为人讲解。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难以想象、不行称量、无边好事。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绩不行量、不行称、无有边、难以想象好事,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克不及听受读诵、为人讲解。
《华严经》,具名《小气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现在学术界普通以为,《华严经》的编集,阅历了很长的工夫,约莫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传播于南印度,后传达到东南印度和中印度。《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表现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尊严,广阔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纪录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歌颂了地藏菩萨「天堂不空,誓不可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庞大誓愿,并引见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进程中的典范事例,如婆罗门女..
我明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文言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人间上统统人事,佛法就没用途了。佛法到处是排除人生的苦楚,不管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团体,就免不了本身的懊恼苦楚。
怎样读诵金刚经? 金刚经修的是阿罗汉果,可照见五蕴皆空,得五法术,终极万法归心,观无为之皆妄,悟真性之常住。 楞严经讲得好:“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克不及饱。” 请细心研读唱诵并修行,定会收获颇丰。 恳切念佛 好事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金刚经
金刚经文言文 第一卷金刚经文言文 第二卷 金刚经文言文 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中华习教梵衲超然文言 梵衲来华文言证义 第一分金刚法会的缘起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身听佛说的。 当
第一品 法会来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临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单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讨饭。于其城中。序次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如许说的。事先,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单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寓居在那边。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好事即是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全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金刚经解说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释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龙8国际pt山君机网页版的大纲书。本书为闻名学者南怀瑾老师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根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称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解说。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 香赞 lú xiāng zhà ruo 炉香乍热 fa jiè méng xūn 法界蒙熏 zhù fó hai huì xī yáo w&
金刚经读诵仪轨步调一:香赞 lú xiāng zhà rè fǎ jiè méng xūn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zhū fó hǎi huì xī yáo wén
释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释教紧张经典。《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
门生问:我想学习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但是有人说,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罪业很重、根性很差,学不了金刚经,更不行能成佛。照旧念经求往生吧。师父怎样以为?
很多学佛的,看不起学道的。昔人讲修行,叫做修道。这个道是什么呢,可以说是根源。便是佛家讲的,原本面貌。 听说,当年释教进入中国时,玄门和释教就停止一场竞赛,竞赛经典的真实性。就把龙8国际pt山君机网页版和玄门的
今世人学习佛法,应该多读《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如今的民气广泛比拟急躁,像大海浮舟一样,随波崎岖动乱。同时执着于我相,心没有一刹那停上去,懊恼无止无歇。《金刚经》是开伶俐的经典,有诸多奥义,如“凡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了伶俐才干够随缘放下,将人间万物看淡看透。
要知金刚经的无我教义,不克不及向外看,即便里面全部空了,连虚空也空,自我照旧存在。你起首要返照本人的我在那边,才能够明确无我。欲改变 这根深蒂固的老习气是极浩劫事。放下异想天开,虚妄辨别,虚其心的多多读诵《金刚经》,久久自能生出一股力气,打击本人的我见。
金刚经的中央头脑是:废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便是通知我们,怎样废除我执和法执,站在存亡无常的角度去对待万物,就能用很伶俐的办法去对待这个天下,这时心田升起的那种信心和过来完全纷歧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中到处有无,此无乃般若无住之无,无执着相则可生实相,虽如来所说统统法亦无可住,然如来所说统统法皆是佛法,无只是办法之无,作用之无,并非否认统统
末学1989年2月在西安卧龙寺上智下真长老座下皈依空门。1991年,我来北京某高校任教。20多年来,教书育人、迷信研讨的同时念经修行,固然不敷精进,但却在任务生存中深受法益。假如说2009年之前我所知晓的学佛难以想象的感到事例皆来自其他佛门生的话,那一年多前“诵金刚经救母”一事确实是发作在我家的难以想象的巧妙感到。
《金刚经》开篇就提出了一团体生的大题目: 云何降伏其心?我们怎样才干使得本人身心喧嚣? 在生存中,当我们遇到懊恼时,每每求全谴责外境,而很少有人明白去反省本人的心田,实在心才是统统懊恼的本源。佛
门生问: 有人说:金刚经讲性;无量寿经讲相。佛法的性相圆融,便是要经过念经往生净土,如许才是真空妙有、性相圆融。以是,照旧应该念经求往生东方净土。师父(久晃法师)答: 如许说法是错误的。 一
第二十四大愿 供具自皆快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扶养之具,若不快意者,不取正觉。】一、法扶养不克不及完全替代财物扶养 学到这一大愿,有人能够会有疑问:按原理,生
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敬重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
坚信于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为佛门生,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醒悟:人间无常,疆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假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察看,渐离存亡。
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存亡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行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时偷,必落正道,下品精灵,中品妖魅,上品邪人。
时有一天,颜容殊妙,过于夜分,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壁。天复请曰:谁为最愉逸?谁为豪富贵?谁为恒端严?谁为常漂亮?世尊告曰:少欲最愉逸,满足豪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漂亮。
观自由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统统苦厄。舍利子,色相同空,空相同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道的肉体当中有一点在地藏王菩萨身上表现出来,说天堂当中,假如另有一个众生在受苦,那他就不可佛,他就去协助他们,他就没有吃苦的来由,他就没有坐上去闲暇的来由。这恰好道出了菩萨道当中每个修行菩萨道的人我们心中要提倡心中最深层的谁人怜惜,谁人慈善之心,救众生于水火。
回向的最根本的原理便是,无论我们能做几多有好事的事变,无论我们能做几多长处众生的事变,我们的心田时常要明白归零心态,便是不论你白昼走多远,早晨你都回到你的床上,第二天晚上起床,统统从零开端。实践上我们许多人在修行的进程当中是叠加式的提高,在提高的进程当中……
回向则是我们把本人心中的欢欣与他人分享,把本人的好事与他人分享,不是你在家里念经——哎呀我十分困难攒了点钱,为啥要分给另外人?不是这个看法,而是欢欣的分享准绳。肉体天下的根本分享准绳是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以是,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当前回向是不是要尽虚空、遍法界,统统众生同归佛道。应该有更大一点的心量啊。
普皆回向与后面的九大愿,有一个了解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通则,这个通则便是在经典当中佛陀说法的一个最根本准绳,便是十大愿王当中这一切的办法都是我们每团体在修行的进程当中都要遇到的,它与净土秘诀当中的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不太一样。
资助、流畅、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统统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好事力,普愿消弭统统罪障,福慧具足,常得愉逸,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可。所修善业,皆速成绩。封闭统统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邪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打仗永息,谦逊兴行,人民愉逸,天下升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此生来世离开统统外道天魔之缠缚,世世代代永离恶道,离统统苦得终究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统统妨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终究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一切,若进犯你的权柄,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实时删除侵权内容!工信部ICP存案号:粤ICP备13051807号-7